博物馆那些跨过数千年的美食:烤羊肉串、腌小鱼干、饺子面条和糕点…

来源:半岛体育游戏注册    发布时间:2023-07-08 17:45:45 424

  在考古的国际里,食物遗存是可以大致反映出墓主或当地人的饮食偏好的。本文将带咱们看看那些埋藏了千百年的美食们,终究抓住了谁的胃?

  有着“东方睡美人”之称的辛追夫人,正是被体内的138粒甜瓜籽和墓中的食物遗存露出了“吃货”特点。

  看过马王堆汉墓展厅的出土食物专区就知道,辛追夫人是个鸡鸭鱼肉,飞禽走兽,荤素不忌的主。

  在煎炸蒸煮焖炖炒等多种烹饪办法中,“羹”是辛追夫人的心头好。什么小叔(菽)、鹿胁白羹;鲜鳜、禺(藕)、鲍白羹;鹿肉、芋白羹;鹿肉、鲍鱼、生笋白羹……每相同都是她爱吃的。

  在开掘马王堆汉墓时,考古工作人员居然在一件云纹漆鼎里发现了汤和莲藕片!在场的人无不为此感到震动,这些尘封了几千年的藕片,刚出土时形状仍明晰可辨。

  惋惜的是,藕片出土不久后,就跟着搬动次数和露出于空气中时刻的延伸而不断地削减直至悉数消失了。

  烤肉不只屡次出现在辛追墓出土的遣册竹简上,如“牛炙一笥”、“犬肝炙一器”、“鹿炙一笥”等,还有不少什物遗存。

  图源:封面新闻《日子在2000多年前的辛追夫人爱吃啥?考古专家把她的“餐桌”搬到现代》

  公然,关于一个吃货来讲,没有什么是一顿烤肉解决不了的,假如不可,那就两顿!

  除了文献记载,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画像石上就有烧烤的情形,甘肃河西走廊上的魏晋时期壁画墓中也有许多人们正在烤肉的画面。

  这些画像生动地展现了其时的人们制造烤肉串的全过程,但他们烤的是五花肉串,仍是鸡、牛、羊、鹿肉串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只要墓中的食物遗存才干告知咱们。

  1985年,坐落宁夏中卫市常乐镇的常乐墓地被世人发现,后经数次考古开掘出墓葬近百座,各类文物五百余件(组)。

  其间M17墓葬保存较好,还出土了丰厚的食物遗存,其间一部分很有或许是用于祭祀的加工过的熟食,这在该地以往的汉墓开掘中可不多见。

  常乐墓地食物遗存出土方位(A、B),饼类(C-H)、肉串(I, J)、肉干(K)样品

  经中科院杨益民教授课题组与故宫博物院、宁夏文物考古研讨所的系统研讨和归纳剖析,常乐墓地出土的肉串应为羊肉制品。

  所以这但是一份来自汉代的红柳大串,已然羊肉串都有了,那羊排怎么能不安排上?

  同年9月,新疆且末战国至汉代的扎滚鲁克墓葬中出土了距今2800多年的烤羊排。串在红柳枝上的羊排肋条明晰,骨肉相连,最长的一根羊肋骨有18厘米,光是看着都觉得香

  由此可见,西北公民喜食烤羊的基因是千百年前就有的。那戍守边关的将士们,又过着怎样的日子呢?

  有“天下榜首雄关”之称的嘉峪关在古代被称作“河西咽喉”,它是衔接东南西北交通的军事要塞。这儿筑有许多“烽火台”,古时用于点着焰火传递重要音讯。

  1983年,考古人员在这儿的汉代烽火台遗址邻近开掘出了一只因脱水而略显干瘦的猪蹄。经碳14等手法检测得知,这是一只来自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野猪蹄。

  但是秦汉时期,家猪的养殖现已非常遍及,这只极具破坏性和伤害性的野猪又为何会成为边远地方兵士们的食物呢?

  或许是除了敌人来犯,他们还会遭受野生动物的突击;又或许是军粮供给缺乏,他们只能获取野味改善日子……

  从古至今,戍边日子艰苦反常,因为边防兵士们的据守和贡献,才有了咱们的欢喜与吉祥,向他们问候!

  提起西安美食,就会想到凉皮、肉夹馍?陕西临潼区湾李村的墓葬开掘中出土的食物遗存,让咱们看到了秦汉时期的陕西人对各类肉食的酷爱。

  陕西省考古研讨院在此地共开掘出312座墓葬,而陪葬有带骨动物肉制品的共有67座。经考古人员计算,最多的是绵羊,有38只,其次是狗,有23只,猪22头,黄牛20头,山羊10只, 鸡9只,蚌4个,鱼、马、麝鼹、鼢鼠各1。

  其间M208墓中的一个铜敦里盛放着满满的肉制品,通过红外剖析和蛋白质组学办法鉴定为战国时期的黄牛肉,这是我国现在保存最早的墓葬中陪葬的肉制品。

  图源:2012年9月29日西安日报《陕西发现2千年前战国牛肉干 肉丝明晰可见(图)》

  铜敦中的牛肉现已碳化,但掰开后白色的弹性肌腱膜仍明晰可见,肉丝根根清楚。这是因为铜敦关闭严实,土坑墓室内空气阻隔也比较好,加上这些肉或许自身便是风干的或是腊肉,所以才干以这样的状况保存至今。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接近湖泊的湖南人自古以来就喜爱吃鱼、拿手做鱼。腌鱼、咸鱼在湖南人的餐桌上非常常见。

  2014年12月,在荆州中学新校址夏家台墓地考古开掘现场,考古人员发现了一座战国楚墓,墓葬里居然有几条阳干鱼!更令人称奇的是,部分鱼肉还没有堕落。

  这条用盐腌过的鱼干,时隔千年仍然保存无缺,还能看出条鳊鱼(团头鲂),鳊鱼但是当地人腌鱼时常用的挑选。

  今年年初,湖北省博物馆三期新馆建成开馆,这条出土于湖北荆州战国时期的干煸鱼作为荆楚饮食文化代表展品又和咱们碰头了,有网友笑称“这大概是有史以来知名度最高的一条咸鱼了,躺平2000年总算熬进了工作编~”

  2003年,西安市未央区文景路枣园村出土了2件有目共睹的鎏金铜锺。它们铸造规整,造型大方,线条流通,制造精巧。一件已严重残裂,另一件则保存无缺。

  文物工作者将保存较无缺的铜锺敞开后发现,其间居然保存了合计26公斤带有酒香的绿色液体。

  这么多酒,可够喝好几顿的。至于这“绿”,莫非便是传说中“花天酒地”的“酒绿”?

  通过我国食品发酵工业研讨院全国酒类检测中心的测定,这些明澈通明的液体是纯粹的西汉美酒。

  这批酒是现在为止所知保存最好、存量最多的西汉酒,也是陕西省发现时代最早的酒。至于绿色终究是它本来的色彩,仍是长时间放置后的变色,抑或是酒和盛酒铜器效果成果,现在尚无结论。

  西安人爱喝酒,河南人则是酒量好,坊间甚至有“国际喝酒找我国,我国喝酒找河南”的说法。所以,西安都出土了千年美酒,河南天然也得跟上。

  2020年5月,河南三门峡市文物考古研讨所的专家在合作三门峡市开发区后川棚户区改造工程时,发现了一座保存无缺的古墓。墓中出土了一件稀有的鹅首曲颈青铜壶,密封的铜壶顶上有一个小孔,里边装着3000多毫升黄褐色不明液体。

  经我国科学院大学研讨人员取样检测,鹅首曲颈青铜壶内的液体为西汉前期的古酒。

  这些酒成分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方书《五十二病方》中的相关记载较为相符,是可以止血消炎的药酒。

  先有鸡仍是先有蛋?这是一个至今都无人能解的哲学问题。不过南京博物院这儿有一罐囤了2800多年的鸡蛋请查收——

  1974年11月,江苏句容县浮山果园的西周布衣墓葬区的一号墓里出土了一个“西周几许印纹硬陶瓿”,罐子里居然装满了鸡蛋!

  这是现在我国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鸡蛋,蛋壳很薄,直径在3.1-4.2厘米左右,它们可以完好地保存至今可谓奇观。

  因为时代久远,这些鸡蛋都现已石化了。所以就有人问,这是不是“鸡蛋化石”?

  从古生物研讨的视点来说,“只要是埋藏超越一万年的动、植物等生命体的残骸或是它们所发生的痕迹”,都能叫做化石。

  但这些鸡蛋只埋藏了两千多年,所以最多只能叫正宗的“土鸡蛋”。不过你看它们裹满了泥巴的姿态,像不像变蛋or松花蛋?

  在间隔这罐西周鸡蛋近两千公里以外的青海喇家遗址,出土过一碗4000多年前的面条。

  被称为“东方庞贝”的喇家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的大型聚落遗址,也是我国仅有一处史前灾祸现场。

  依据遗址中的集体人骨遗骸,考古学家以为引发这场灾祸的是一场地震,而炸毁聚落的是地震引发的洪水。

  遗址中有一个倒扣在地上的陶碗,陶碗直径20厘米左右,高10余厘米,掀开后就露出了现已薄如蝉翼的面条。因为陶碗倒扣且被洪水淤泥掩盖密封,这碗面条才得以保存4000年。

  经检测,这碗面是用小米面和黍米面做成的杂粮面。此外,面条样品中还检测到了少数的油脂、相似藜科植物的植硅体以及少数动物的骨头碎片,也便是说这并不是一碗光面,它很或许是有浇头的,并且还有肉有菜。

  这儿还有一个冷常识:开遍全国的“兰州拉面”,就诞生于间隔喇家遗址仅100多公里以外的化隆县。那么再看看这碗4000年前的面,是不是如同能幻想到它的滋味了?

  提到面点类食物遗存,无论是数量仍是品相,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要认第二,那就没谁敢称榜首。

  阿斯塔那墓地坐落火焰山南缘,是西晋至唐代高昌城居民的公共墓地。葬在这儿的人,从贵族到布衣,从汉族到少数民族都有,故而被当今学者称为高昌的前史活档案,是吐鲁番地区的地下博物馆。

  上世纪50时代末至70时代期间,考古工作者在阿斯塔那墓地,开掘出了数百座墓葬,出土的文物达数万件。因为气候枯燥,墓中保存了许多完好的食物遗存。